自我照顧的小技巧
撰文者/廖婉如臨床心理師
9/29/20251 min read
在有小孩之前,我覺得納悶,怎麼會對新生兒的父母說「你要照顧好自己唷!」
當了家長之後,才體會到這句話很重要。當我有了小孩之後,我的生活重心要分一部分給小孩,也因為新生兒還在建立作息的規律、養成有抵抗力的生理,除了原本的生活時間分一部分給小孩之外,我還需要花心力去照顧孩子,原本一天的24小時不會增加、但事情增加了,在有限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個壓力。
當有壓力出現、更應該關照自己,也更能體會「照顧自己」是多麼稀鬆平常的話,卻也是常常被忽略、遺忘了!
那要怎麼照顧自己呢?可以從以下幾個小小的提醒開始做起:
1. 記得「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
例如:我覺得有一點不開心、我生氣了、好想哭、有一點緊張、喜、怒、哀、懼,煩躁、擔心......任何的情緒的感受,都是給自己的提醒,提醒著我們:有一些不一樣的事情發生了!
2. 接著「深呼吸」
鼻子吸氣、嘴巴吐氣,調節一下自己的心跳、緩和一下血壓,讓自己有緩衝的時間、能夠有冷靜的身心去面對當下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可能孩子打翻東西、哭鬧、奔跑等等,「深呼吸」當我們的身體激起緩和了,頭腦就會清晰,開始有解決問題的神經連結出現:「我可以處理的」,冷靜過的大腦,也不會說出、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情。
3. 問問自己「這些情緒的來源」是什麼?
伴隨著情緒的出現,「我覺得:『事情好多都做不完』、『自己是個不好的媽媽』、『孩子不受控』、『沒有人幫我』。」,這些「我覺得」才是真正讓自己情緒激起的原因。再針對這些想法、向外尋求資源,不管是家人、朋友、花錢雇用保母或家事助手,找孩子的老師、找臨床心理師討論孩子的狀況,都是可以使用的資源。
相信我!沒有人是可以一個人處理好所有的事情、或者是說非常有效率地完成所有的事情,吸塵器、洗碗機、烘衣機......,任何能讓我完成家事/待辦清單上的工具、人、事、物,能協助我處理擔憂的事情,都是我可以使用的資源。
4. 注意正向情緒
還有更重要的,除了是負向的情緒感受我們需要注意,更需要注意我們的「正向」情緒,很多人會告訴我,去買東西、吃甜食、按摩做SPA......。是的,這是可以讓我們感到開心的事情,但也要小心過度購物、過量攝取食物會帶來後續的苦惱。
有些人會說「小確幸」確定我們是幸福、開心的。我們要注意生活中出現的「感動、突然發出的笑聲、不經意地微笑......」,這些正面感受因為被我們忽略了,而忘記了在忙碌的生活中「有哪些是我喜歡的人、事、物;有哪些是可以讓自己感到輕鬆、開心與放鬆的片刻」;而這些被忽略的片刻,才是告訴我們每一天、每一刻,讓我覺得這一切是值得、我想要、我是自在、我是被愛的,而不是被許多繁瑣的事件所綁住。
網頁文章編輯Mi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