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開始做起—談「正向教養」
撰文者/廖婉如臨床心理師
親職教養
8/10/20251 min read
我想要好好對他說話,但他不一定有聽,對他發脾氣之後,我又覺得愧疚,教孩子好難唷!身為媽媽,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
生養孩子是充滿期待與驚喜的人生狀態,或許可以先上媽媽教室、聽其他前輩的經驗分享,但真正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卻是難以預期、難以完全按照我的計畫走。我好愛我的孩子,但不知道怎麼可以讓他感受到我的愛,不是恐嚇威脅,同時又能有主動、積極的態度與能力處理他所面臨的困境呢?各式各樣的教養理論,適合我用來帶孩子嗎?
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是近年來常被提起,也被用來呼籲可以帶孩子的方法。
到底什麼是正向教養呢?
正向教養,也被翻譯成「正面管教」或「積極訓導」,或稱為「正向教育」,源自於美國,針對家庭管理和學校班級經營所設計的教育系統。是根據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本著關懷、貢獻他人的精神,由簡.尼爾森於1981年寫下的「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一書,接著經過多年的實務研究及各種領域的專家合作,開始為家長和教師編寫出一系列的正向教養指南。
正向教養,不是要父母都沒有脾氣地、完全配合孩子,父母在養育孩子時,一定會遇到挫敗與挑戰,簡.尼爾森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挫折,鼓勵家長們能夠以勇氣面對教養孩子的挑戰,使用真心誠意的語言與行動,邀請孩子合作、一起努力來面對目前養育孩子所遭受的困境與挑戰,從日常生活事件中的練習增進親職效能。
那我可以怎麼做呢?
擬定希望孩子養成的「品格與生活技能」清單,以此為嚮導。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他的耳朵聽聲音、用他的心去感受」,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讓孩子感受到情感連結、歸屬感與自我價值。
父母同一時間表現出溫和與堅定,改變上對下的關係、使用啟發式提問與孩子溝通、鼓勵孩子思考問題解決方法,提升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相信孩子有能力可以參與家務。
長期下來,孩子能相信自己與父母是合作關係、能夠溝通,相信自己是具有能力可以解決問題的。
教導孩子具有品格與價值的生活技能:培養尊重且關心他人、解決問題與互相合作的精神。
促使孩子發現自己擁有許多能力,並且了解該如何正確運用。
在糾正錯誤前、先連結情感。要達到正向教養的功能—主動、積極,實際上執行需要搭配許多的活動、練習及正向教養的工具,調整與孩子對話、溝通的方式,啟發孩子對家庭、社會的歸屬感,感受到「我是有能力的」,之後給予機會練習、接受錯誤並調整錯誤而逐步養成能力。
從我開始,相信我的孩子是有能力的、對社會與他人是關懷與良善之心;我不是溺愛與寵溺,我有用許多方法、啟發式提問鼓勵孩子思考並給予機會嘗試;我也願意接受他犯錯,犯錯之後,我們再討論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