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孩子愛的語言(上)續
撰文者/莊惠宇臨床心理師
親職教養
4/30/20251 min read
續上篇
愛的語言是什麼?
愛的語言指的是一個人表達、接收愛意及關心他人、感到被支持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愛之語,了解孩子及自己的愛之語,能幫助你更有效地與孩子建立連結,有效地將孩子的情緒愛箱填滿,給予迎接挑戰及發揮潛力的勇氣,並能增進你在育兒中的效能感和價值感。
蓋瑞・巧門(Gary Chapman)博士提出,愛的語言可分為五種:
4.身體的接觸
親子間的擁抱、親吻、撫摸、牽手等,是常見表達愛意及親密的方式。適當的肢體接觸可以讓人感到安全和被愛,時常被擁抱及撫摸的孩子,情緒發展較為健全。
在幼兒園的門口,常會看到孩子與爸媽一個大大擁抱後,才能滿懷能量地轉身進教室;放學時段,當孩子看到來接他們的爸媽時,常見第一個反應就是跑著來抱你。面對備受挫折、情緒崩潰的孩子時,若我們能主動擁抱他們,通常孩子的情緒能在較短時間內穩定下來。這些現象,都說明了身體的接觸,在愛意傳達的歷程扮演極為根本且重要的角色。
5.精心的時刻
精心時刻指的是當你願意花時間與對方相處,給予全心全意的關注、陪伴及傾聽。有品質的陪伴,傳達出「你在我心中很重要、你在乎我、我喜歡跟你在一起」等訊息。
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愛之語,尤其在生活步調緊湊、3C產品誘惑充滿的年代。下班下課回到家,吃完晚餐趕寫作業,接著趕洗澡,洗完澡就到睡覺時間了。一天的行程如此緊湊,何時才能好好的陪伴孩子呢?許多父母覺得自己已經有花時間陪小孩了,為什麼孩子總是覺得不夠,甚至會透過搗蛋行為來引起大人的注意?
其實精心時刻是需要刻意安排的:特別在有一個以上孩子、父母雙薪、沒有後援的家庭中。好險精心時刻「重質不重量」,且不一定得進行多麼偉大精彩的活動。時間不用多,一天15分鐘,放下手機及其他瑣事雜務,和孩子聊學校生活,陪孩子做喜歡的事,陪練騎腳踏車,念一本喜歡的故事書等。精心時刻的主題在生活中唾手可得,每個孩子的喜好不一樣,每天想做的也不一定相同,重要的是父母得有意識地留下一個專屬於孩子的時刻。
相信多數父母都是抱著充滿愛的出發點陪伴孩子成長,然而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而孩子「如何才能接受到愛」、「感受到被愛的程度有多少」也因人而異。學習觀察並分析孩子透過什麼方式感覺到被愛,比對我們習慣對孩子展現愛的方式,將兩者加以統合調整,那才能愛得更有效,更有價值,且能讓我們的愛成為孩子成長的能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