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孩子愛的語言(上)
撰文者/莊惠宇臨床心理師
親職教養
4/30/20251 min read
「你看我做了一個超酷的東西」、「你可以教我這個怎麼用嗎?」、「爸爸,這個可以送我嗎」、「我要媽媽抱」、「你可以來陪我一下嗎」。相信很多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常感到互動中十之八九是孩子在要求、爸媽在努力回應。也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很努力地「愛孩子」,但是為何孩子好像不知道爸媽為他付出了多少。
兒童在表達需求時,既模糊又直接。模糊的是,語言表達技巧尚未純熟的孩子,常沒有辦法精確地說出究竟想要的是什麼。直接的是,若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通常有很直接的反應:哭鬧、生氣、不合作。因此,若爸媽可以有條理、有依據地去觀察並回應孩子的需求,那麼親子間的溝通及愛的傳達,應能較事半功倍。
愛的語言是什麼?
愛的語言指的是一個人表達、接收愛意及關心他人、感到被支持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愛之語,了解孩子及自己的愛之語,能幫助你更有效地與孩子建立連結,有效地將孩子的情緒愛箱填滿,給予迎接挑戰及發揮潛力的勇氣,並能增進你在育兒中的效能感和價值感。
蓋瑞・巧門(Gary Chapman)博士提出,愛的語言可分為五種:
1. 肯定的言詞
帶著真誠的心和親切的態度,用言語表達讚美、鼓勵、感謝、和欣賞等。正確的讚美及鼓勵是很有力量的,背後的意思在說「我在乎你」、「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你在我心中很有價值」。
華人文化中,也許大力稱讚別人(尤其是家人!)並非我們所習慣的。事實上,肯定的言詞是需要練習及經驗累積的,尤其如何給出有效、精準的肯定,那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若你真的很詞窮、想不出如何稱讚及肯定孩子,建議你可以準備一本筆記本,將生活中各個管道聽到的肯定言詞記錄下來。有次在超市排隊結帳時,我聽到排在後面的媽媽,對著約3歲的女兒說:「謝謝你這麼有耐心的陪我等待」,多麼美妙的一句話!不僅內容很具體,還同時包含了感謝和讚美,馬上被我收藏進肯定的言詞語錄中。
2. 服務的行動
為對方做一些事情,提供實際的幫助和支持,用行動表達關心及愛意。做一份孩子喜歡的早餐、睡前幫孩子塗乳液,定期幫孩子最喜愛的布偶洗香香、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提供協助等,這些常被認為是當爸媽該做的事情,其實是父母對孩子提供服務的行動的表現。父母提供孩子服務的行動,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值得被愛」、「我的感受有人在意」,而孩子也會以父母為榜樣,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服務他人。
當孩子提出需要幫忙的請求,那是最簡單明瞭的服務行動需求,父母在回應這些需求時,也記得以正面的態度來給予協助:孩子的腳踏車壞了,垂頭喪氣地來請你幫忙修理,若邊修理邊責備孩子粗魯大意把車子弄壞,等車子修好時,孩子仍會騎著車,卻是帶著失望的心情離開。
3.真心的禮物
這裡指的禮物,是單純因為在意、想到對方,而為對方所準備的。收到有心意的禮物,會使人感受到被重視和關心,禮物不一定要貴重,重要的是心意。
在物質充足,玩具及糖果等誘惑遍佈的環境,要找到真心準備的禮物也許不易。並不是指玩具及糖果不能當作禮物,但請謹記,真心的禮物並非那些被用來操縱孩子的行為,具報償或賄賂性質的(e.g.「因為這次月考分數很好,爸媽送你一台玩具車」、「若你能乖乖把飯吃完,等等就請你吃顆糖」)。畫一張圖、自己編一首歌、或出遠門時帶一個具有特色的紀念品等送給孩子,對他們來說都是父母愛他們的表現。當真心的禮物打動了孩子的心,你會觀察到孩子特別重視及珍惜這個禮物,並且會一直記著收到時的情境。那份禮物是爸媽愛的象徵和延伸,每次看到這個禮物,就提醒了孩子自己是被愛、被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