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衝突與處理
親職教養
撰文者/莊惠宇臨床心理師
10/28/20251 min read
在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中,手足衝突及競爭幾乎可說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過程。年紀小時,孩子爭一些比較具體可見的事物:例如搶玩具、位子坐哪裡、誰先誰後等,而年幼的孩子也會以較外顯的方式來爭奪和表達不滿。年紀長一些後,手足間競爭和比較的,則漸偏向較抽象、隱晦的事:如父母親及其他家人對其說話的態度、陪伴的時間、給予的自由度等。
處理手足衝突原則
1. 考量孩子的心智發展成熟度:
面對手足間的競爭及衝突時,要考量各自的心智發展成熟度。例如:年紀小的孩子因物體恆存概念、可逆性思考等能力還沒有發展成熟,是有困難自然、和平地展現分享及輪流等行為(覺得東西被拿走就不見、要不回來了)。
語言發展未成熟、或額葉正在發展的孩子,無法以「好好說」的方法溝通,容易在情緒來時以最原始(出手搶奪、打人、生氣等)的方法來表達不滿及反抗。若將孩子的發展階段及能力納入考量,在瞭解及處理衝突時,家長能多一些同理、少一點挫折。
2. 不追求完全的公平,不當裁判 :
家長常努力想主持公道、講求公平、甚至想機會教育灌輸手足禮讓的觀念,然而孩子一句都聽不下,情緒起伏更大,家長耐心用完,衝突從兩方變成三方。公平是一種主觀的概念,個體累積了平時對父母所謂「公平」的不滿,在與手足相處或競爭時爆發出來。
父母處理衝突時,若繼續執著「追求公平」,那可說是於事無補,雪上加霜!另外,衝突發生當下,家長常是沒有親眼看到,回應內容難免帶著既有的習慣和價值觀,加深孩子心中不公平、委屈的感受。
3. 讓孩子說感受,幫助孩子(和自己)學習溝通及協商:
無論是哪一個階段,追根究底,手足間的競爭及衝突,可說是孩子爭取關注與肯定的表現。面對手足衝突時,家長的尊重、接納、及同理能最快速有效地讓孩子從情緒風暴中安定下來。
善用「我知道你覺得很委屈」、「如果我是你,我也會覺得不開心」、「沒辦法馬上拿到玩具的感覺真的不太好」等話語,聚焦於個別的感受,不增強不公平、敵對的氛圍,以中性的方式來接住並安撫孩子情緒。當衝突的強度下降時,孩子和家長本身,才能有足夠的心理空間一起練習更好的溝通方法。
網頁文章編輯Mik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