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搶走孩子勇敢的機會
撰文者/楊楊臨床心理師
11/8/20251 min read
身為父母,看著孩子跌跌撞撞、從蹣跚到穩步的成長過程,總會有各式各樣的擔心與焦慮。「失敗為成功之母、多練習就好了、天才是99%的努力和1%的天賦」等的老生常談,我們耳熟能詳,但時常在生活中做了相反的事情。
心理學家對於人類的學習有幾個不同的主流理論:一般學習理論(General Learning theory)、行為理論(Behaviorism)、人本理論(Humanism)、認知理論(Cognitivism)、建構式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m)、社會建構式學習理論(Social Constructivism)等(Saunders & Wong,《Instruction i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Centers: An Introduction》,2020)。無論是哪一種學習理論,在學習過程中的覺察、思考、嘗試、模仿、主動執行、精熟、進入長期記憶、快速/重複提取、解決新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學習的一環。而從學習的開始直到學會為止,是存在一個學習歷程(Learning process)的。這個學習歷程可能持續長、可能很快、面向可能廣、可能窄、深度可能淺、可能深,當孩子處於學習歷程時,家長需要給孩子的除了肯定、鼓勵、示範,還有呢?
很多人都會忽略掉的,是大人需要「控制自己的焦慮感」。在孩子快做到卻沒完成時,家長心裡會產生一種「哎呀!差一點點!」的那種可惜、惋惜之類不舒服的感受;有些家長會因為急性子、趕時間或看不慣,就直接出手替孩子完成。這就是最可惜的部分,孩子會因此失去練習的機會。當這樣的狀況頻繁出現時,有些孩子可能會解讀出一些我們不期待的事,例如:「我什麼都不會、我是沒有能力的人、我需要別人幫助、我只能靠爸爸媽媽」等等。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在教養孩子的過程,我也同時被孩子教育著:
某個平日早晨,我例行性地喚醒孩子們起床梳洗準備上學。兒子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地大喊:「媽媽!有蟲!我看到一隻蟲!」我直接轉換備戰模式「沒關係,別怕!媽媽來了!」,拿起濕紙巾準備迅速移除突發狀況,以重新回到上學作息準備;兒子在旁邊說:「媽媽,我覺得我有勇氣了,我不會感覺害怕」,而處於備戰狀態的我迅速抓起蟲子捏緊濕紙巾,正準備一氣呵成丟進垃圾桶時,回頭一看到兒子一臉不悅,我告訴他:「寶貝謝謝你願意幫忙,那你幫我把這個濕紙巾丟掉吧!」。
兒子接過濕紙巾走到垃圾桶丟掉,我看他仍然嘟著小嘴,我問:「寶貝,蟲蟲已經抓起來了,為什麼你看起來還是不高興?」兒子說:「媽媽我不喜歡你剛剛那樣!」「我剛剛哪樣?」「你剛剛搶走我勇敢的機會,我說我有勇氣了,可是你搶走我的機會了!」。
我瞬間有個頓悟的感覺,「啊!的確是我疏忽了孩子想要表現自己的那個時機」,我告訴兒子:「抱歉寶貝,我剛剛只想著要抓蟲子,沒有注意到那是你練習勇敢的機會,下次如果你還有想要練習勇敢,我會把機會留給你,這樣你有感覺好一點嗎?」兒子點點頭,說:「好的媽媽,那下次我說我要勇敢的時候,你不要再搶走我的機會喔!」
這次的經驗讓我認識到:我以為的幫忙對孩子而言可能是搶功勞/尾刀、我想給的愛(保護)對他來說可能是傷害(感受)。因此,無論何時、何事(在不影響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即使在臨床工作,身為心理師我也時刻提醒自己:
網頁文章編輯Mik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