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linear plant in clear drinking glass

如何處理孩子上學焦慮

撰文者/莊惠宇臨床心理師

親職教養

9/22/20251 min read

boy in green sweater writing on white paper
boy in green sweater writing on white paper

每年八、九月開學季,總有一群因孩子不願上學而焦頭爛額的父母。尤其是幼兒園年齡的孩子,在剛入學時常有抗拒、哭鬧等激烈的情緒表現,每天早晨幼兒園門口充滿了孩子們此起彼落的哭聲,與依依不捨、或是火速逃離的爸媽。

孩子為何抗拒上學

有些孩子是第一次離開照顧者好幾個鐘頭,其心智發展程尚未成熟到可以具體地預期與照顧者分開後何時能夠重聚。

此外,和在家中相比,學校生活必定需要孩子有更多獨立、與他人合作、遵守規則等行為。這是個重要的社會適應學習,同時也是充滿壓力、需時間及許多內在資源去調適的過程。

除了孩子本身對於新生活型態的因應方式,照顧者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新生上學的適應度。例如早上父母上班快遲到的壓力、不知如何面對孩子暴風式情緒表現的焦慮、在意他人評價及眼光、父母本身對於與孩子分開感到不安等。

如何協助孩子更順利適應

1. 事先準備與練習

入學前先帶孩子到未來學校附近介紹、並熟悉環境,向園方了解課表及活動 時間,在家先陪同建立和幼兒園相同的作息。

2. 照顧者首要穩固自己的狀態,並作出相關的調整,減少非必要衝突發生

如在孩子剛入學時,家長可能得比平常早點起床準備,避免因時間壓力而過度催促孩子。

3. 設想並為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形做準備,讓自己心理有餘裕

當孩子出現激烈情緒和行為時,理解到這些反應的是孩子對安全感和信任感的需求,並能予以中性、溫和的回應。如:有些孩子在壓力大時會有退化及 依賴行為,有些則以生氣(尤其是回家後對照顧者)來反應、孩子可能在剛上學的前幾天表現出奇良好,但幾天後開始反應不想上學。

4. 示範並引導練習合宜的情緒處理方式

當孩子情緒激動、甚至出現異常行為時,透過以下四步驟來同理安撫孩子(以及家長自己):

(1)情緒覺察(e.g.你好像很擔心,手握得緊緊的)

(2)情緒表達(e.g.你不太想跟媽媽分開)

(3)情緒理解(e.g.因為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會來,所以覺得緊張)

(4)情緒調節(e.g.想念爸爸媽媽時)

5. 溫和而堅定地守住原則並履行承諾

結構化、可預期、及穩定的環境是培養安全感和自我效能的關鍵。若家長因不捨或讓步而讓孩子請假,造成其出席率不穩定,孩子能感受到家長動搖的態度,導致對「上學」的必要性存疑。 且回校上課時,會因為漏掉請假期間的學習活動,使得適應更加困難。當家長與孩子約好在特定時間一定會來接她/他回家時,請務必遵守諾言,讓孩子在陌生環境中有一些控制感,有助安撫焦慮情緒。

6. 有品質的陪伴及具體的鼓勵

每天花一些時間陪伴、並和孩子討論當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除可增進照顧者對學校生活的瞭解,孩子在談論過程中也有機會梳理自己的情緒,中性化對於上學的緊張感覺。在孩子能較為平和的面對上學這件事情時,給予明確 且真心的肯定。

應避免的反效果作為

1. 避免以斥責、強壓的方式要求孩子上學

此舉有可能造成二度傷害:孩子不僅因要去學校而緊張,更對於照顧者在這個事件上的作為感到恐懼,並(錯誤地)學習到以缺乏彈性的方式來面對逆境。

2. 不否定孩子焦慮、緊張等主觀感受

避免對孩子說「上學哪有什麼好怕的」、 「幼稚園都在玩而已,根本沒有壓力」等,因這類的話語間接地暗示孩子: 有情緒是錯誤、被禁止的。當感受和處境未能被最信任的照顧者接納理解時, 孩子更難有信心面對陌生環境。

3. 不為了哄上學而欺騙孩子,或是以「偷跑」的方式離開

這會破壞孩子對照顧者的安全依附和信任感。當面對挑戰時,與照顧者的信任關係是孩子非常有利的資源,若這樣的資源消失或被破壞了,要面對上學的挑戰就更困難了。

4. 避免恐嚇、和他人比較、或暗示孩子很可憐的話語

「警察會抓沒有去學校的小朋友喔」、「老師最討厭上學哭哭的孩子」、「同學都笑咪咪玩得很開心, 只有你在哭」、「你好可憐喔,年紀這麼小就要早起上學」等話語,易讓孩子懷疑、甚至貶低自己的價值及能力,使其在校期間被滿滿的挫敗感淹沒,增長孩子對上學的排斥及負面觀感

如何引導及協助孩子適應上學生活,是每個照顧者都需學習、並一次又一次練習調整的。希望透過本文,能讓家長更有方向及方法,與孩子一同為迎接充滿挑戰和學習的校園生活做更好準備。

網頁文章編輯Mi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