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什麼?
撰文者/莊惠宇臨床心理師
疾患衛教
7/15/20251 min read
ADHD 是什麼?
注意⼒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
是⼀種常⾒於學齡期的神經發展性疾患,其盛⾏率約為7.5%~10%,幾乎可以說是兒童⼼智科/身心科最常聽到的求診主訴。患有ADHD 的個體⼤腦執行功能無法如預期發揮,在⽣活、學習、及工作上皆會有一定程度之困難。
ADHD 的病因
注意⼒不⾜過動症是一種腦部生理功能異常的表現,並⾮照顧者管教不當、或不足所引起(然⽽不適切的教養的確會使問題更棘手)。根據⾧期科學研究顯⽰,ADHD的患者,其⼤腦的神經傳導物質、額葉活化程度、及特定部位之結構發展等皆有異常情形。
ADHD 的成因
1. 遺傳等先天因素
2. 環境影響(如鉛中毒、攝⼊過多糖分或⾊素、出生體重過輕、缺乏維⽣素及微量元素等)
3. 頭部創傷(腦損傷、腦膜炎、妊娠早期病毒感染等)
ADHD 的症狀表現
注意⼒不⾜過動症分為三種類型:注意⼒不集中型、過動及衝動型以及綜合型。各⾃的症狀表現如下:
-注意⼒不集中型-
無法注意細節,粗心犯錯
跟他/她講話時,好像⽿邊⾵沒聽到
無法做好時間管理、難以規劃或按部就班完成事情
很難⾧時間維持注意力
對於完成師⾧交代的⼯作有困難
會逃避、不喜歡做需要持續專注的事情
常弄丟平常需要用的東西
很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吸引,⽽分散注意⼒
健忘、落東落西的
-過動及衝動型-
常無法安坐、扭動、摸東摸西
在需要保持久坐的情況下,忍不住離開座位
常在不適合的情況下亂跑、爬上爬下、爬上不適合的地方
無法安靜地玩或從事休閒活動(聲東擊西,邊做邊說話)
像充滿電的⾺達⼀樣,動來動去,難以靜止
多話、插話,常在別⼈把問題講完前就回話,或打斷他⼈的談話和活動
有困難等待、排隊
-綜合型-
注意⼒不足+過動&易衝動
如何診斷ADHD
相信許多父母在孩⼦成長過程中,心裡或多或少曾出現疑問:我的孩子是過動兒嗎? 的確,⼀般人有時也會有上述症狀中一、兩項的表現(尤其在疲勞或是焦慮的時候)。照顧者可以依循下面三個原則,來判定孩子的表現是否須尋求進一步的評估和治療:
1. 出現六項以上ADHD 症狀
2. 在不同的情境(學校、家庭、休閒活動、與同儕相處時等,都常出現症狀)
3. 情形維持六個月以上並影響生活品質及功能
若懷疑孩⼦有ADHD,該向哪一科求助呢?
學齡前(6 歲以前)的孩子,可以向⼩兒科、兒童復健科醫師諮詢,學齡後則可向兒童⾝心科、兒童心智科、精神科等科別求診。另外,學齡前的孩⼦因仍常顯得「活潑」、「好奇」、「行為較乏規範」,家⾧特別容易感到困惑;除至醫院小兒科及復健科就診,亦可考慮至心理治療所由臨床心理師進⾏專業評估,並提供相關的教養建議。
ADHD 的治療方式
⼀般分為: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兩大類,就診時醫師會參考年齡、症狀嚴重度來選擇治療方案。⽽最常⾒且最有效的⽅法,是這兩類治療,加上照顧者教養技巧進⾏行整合,能為ADHD 患者生活帶來最⼤的品質改善。
-學齡(6 歲)前-
最主要的治療方針為治療師、⽗母及師長執行的行為治療訓練。著重於建立照顧者的正確觀念,並培養父母及教師學習如何針對孩⼦的注意力和活動量進行為治療訓練計畫。
-學齡期-
6 歲以上兒童,以藥物治療能有效率地改善其症狀。搭配⼼理治療及⾏為治療,可幫助孩⼦學習專心、有意識地控制行為、為⽬標做規劃等。
-青少年期、18 歲以後-
青少年及青少年以後的ADHD 症狀,主要透過藥物治療合併⼼理社會治療來進行,因為這個時期的個體,若在注意力及衝動控制上有困難,通常除了無法完成任務,還伴隨著學習、工作、⼈際上挫折所帶來的心理/情緒困擾。
ADHD的症狀涉及一個人、甚至全家⼈的情緒與生活品質,⽽ADHD是可以且需要進⾏治療的。如前所述,ADHD是⼀種神經發展性疾患,不會⾃⼰好起來、也不會「等⾧大了就好了」。
親愛的家⾧們,若您懷疑⾃⼰孩⼦可能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或已經十之八九確定孩⼦有這樣的情形,想針對這⽅⾯資訊多進⾏了解,建議您及早帶孩子⾄相關科別門診及治療所,接受專業人員評估、診斷以及治療,即早處理改善,會讓您少⾛很多冤枉路。